
金秋送爽,丹桂舒香。一轮玉魄悄倚柳梢,浸染红尘万户灯火。中秋佳节常在,绵延千载溢彩。于清霜流光中,看诗词璀璨书卷。
中秋之肇始,可溯至上古日月崇拜之礼。君王有祭月之祀,宫阙盈清秋之礼。日为阳之主,月为阴之宗。日月为两极,阴阳调谐方护万物生发。《礼记》载:“日出于东,月出于西,阴阳长短,终始相巡,以至天下之和。”《周礼》记:“中春昼,击土鼓,龡《豳诗》,以逆暑;中秋夜迎寒,亦如之。”绘先人中秋夜,击鼓奏乐,祭月迎福。《史记》云:“祭月以羊彘。”记载了以猪羊祭月神之礼。秦汉之时,山东州郡建祭月之祠。秦帝祭月于莱山,汉武“夕夕月,则揖。”隋唐以降至明清,皆有秋分祭月之礼。明世宗于北京建夕月坛以祭月神。《明嘉靖祭祀》记:“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,夕月坛每三岁一祭,夕月则遣武臣。”三年则大祭,遇丑、辰、未、戌年,帝王于月坛祭月,平日则遣武臣代祭月。
民间祭月之礼,沿袭权贵之法。祭月之日转为秋分近日,仲秋之日。宋代始为祈月神赐福,士人求功名利禄,佳人则求婀娜容颜。《新编醉翁谈》载:“中秋,京师,倾城人家子女,不以贫富,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,各有所期:男则愿早步蟾官,高攀仙桂。女则愿貌似嫦娥,颜如皓月。”节传至明清,中秋有定仪。明《帝京景物略》书:“八月十五祭月,其祭果饼必圆;分瓜必牙错瓣刻之,如莲花。纸肆市月光纸,绘满月像,趺坐莲花者,月光遍照菩萨也。华下月轮桂殿,有兔杵而人立,捣药臼中。纸小者三寸,大者丈,致工者金碧缤纷。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,向月而拜,则焚月光纸,撤所供,散之家人必遍。月饼月果,戚属馈相报,饼有径二尺者。女归宁,是日必返其夫家,曰团圆节也。”述中秋之时,世人皆面月出之位,设坛布案,置月饼月果等,向月而拜,而后焚烧月光纸,分食祭祀品。民国犹在祭月,而今只食月饼。然清明祭祀轩辕、端午祭屈原,中秋亦应祭月,此皆我泱泱华夏之礼仪。
展开剩余52%明月有传奇,人间有神话。嫦娥奔月、吴刚伐桂、玉兔捣药、明皇游月,继以现世,自汉唐起,中秋节愈加迷人,节盛于宋朝。宋太宗之时,皇家将八月十五定为全国庆祝之节,当此之日,官民庆愉,万民欢腾。明清以降,与春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并立为四大民俗节日。丙戌年癸巳月己酉日,国务院列中秋节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后年,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。
中秋赏月,骚人赋诗。墨客雅趣,奇闻逸事。临风弄月,金樽浊酒,昂首九天,情思漫诗篇。李白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以常语道游子思乡之情;张若虚“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”以煌煌之忧思成千古之问。及至宋时,孟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载宋都盛景:“中秋夜,贵家结饰台榭,民间争占酒楼玩月,丝篁鼎沸。”东坡以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与饴”赞美月饼之美味。团圆美满成中秋之众愿,圆月寄情思,月饼赠阖家。明清以下,中秋习俗细致而繁杂。月饼与瓜果同祭,九州大地孕育出燃宝塔灯、放天灯、舞火龙、等诸多活动。
历史向前,中秋月照。传统习俗犹在,时代新奏乐章。月饼之馅,从五仁、豆沙、枣泥,新意至水蜜酥桃、莲蓉蛋黄、阿胶流心等新意馅料,样式与口感换化万千,各地习俗丰富多彩,承载万千祝福。归家之心,因高铁、飞机而易至;万里山海,因视频、通话而咫尺。千里且共婵娟,更解别离之苦。
岁月如歌,中秋如诗。自春秋大义,历唐诗气魄、宋词婉约、元曲俗侩、明清烟火,传承千载。中秋,是藏在一枚月饼里的乡愁,也是万家灯火中的可亲时光。满街尽霓虹,阳台连院落。明月万古在,思家情方怯。拜月虽不再,自然须敬畏,飞天探月,星辰大海,星宇征程,未来可期。
此日今夜,无论天涯海角、天各一方、山重水复,愿亿万同胞共赏冰轮皓月,愿那广寒宫的一缕清辉,传达彼此的思乡之情,联通分隔的一家成员。明月光照千里,红尘情暖万古。
中秋,团圆!中秋,美满!中秋,安康!
编辑:王宇豪 | 审核:嘻嘻
发布于:北京市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