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危机交织的背景下,食物系统转型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议题。在日前召开的2025年第九届良食大会上,来自政策、科研、餐饮、农业及公益等领域的专家与实践者,以“东方饮食智慧拥抱全球前沿科学”为主题,共同探讨如何构建兼具健康、环保与文化传承的食物未来。

东方智慧给出解决方案
当前人类饮食正面临严峻挑战,不合理膳食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因素。居民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,慢性病负担加重。与此同时,农业和食物系统的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量的近30%。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与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,推动膳食结构向健康、可持续方向转型,不仅是实施“健康中国”战略的内在要求,也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重要路径。
中国营养学会在2022年发布的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中首次提出“东方健康膳食”模式。这一模式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强调食材多样性与季节适应性,有机融合江南饮食传统与现代营养科学。
10月16日,在2025年第九届良食大会上,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潘安在解读EAT-柳叶刀2025报告时指出,星球健康饮食强调植物性食物占主导,适量摄入动物性食物,并严格控制添加糖、饱和脂肪和盐的摄入。研究显示,坚持该饮食模式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、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风险。而东方健康膳食与之高度契合,尤其在蔬菜摄入方面,东亚地区已超过推荐量,体现了中国传统饮食的结构优势。
从理念到行动的多元探索
为推动理念落地,各相关方在政策制定、教育推广和产业创新等层面展开了广泛实践,努力将国民饮食目标从“吃得饱”提升到“吃得好、吃得健康、吃得持续”。10月17日,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原所长丁钢强呼吁,未来应在膳食指南中进一步强化植物性食物的基础地位,推动豆类等低碳蛋白的消费。
高校食堂作为影响青年饮食习惯的关键场所,成为转型的前沿阵地。北京大学通过《时食记》栏目与“五低窗口”推广节气饮食;浙江大学构建了营养餐线与智能管理系统;西交利物浦大学运用行为科学的“助推”理论,有效提升植物蛋白的利用率。
在农文旅融合方面,南京、云南、浙江等地探索以“东方健康膳食”为核心,结合节气文化、乡土食材与美学设计,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体验闭环。
实践仍面临多重挑战
尽管转型方向明确,实践仍面临多重挑战,比如,公众对“肉类至上”的饮食观念仍根深蒂固,食育体系尚未普及;有机认证成本高、本地食材供应链不完善、中餐标准化难度大等问题制约规模化发展等。
针对这些挑战,专家提出以下建议:强化政策协同,将健康与可持续性纳入餐饮采购与考评体系;推动食育进课堂、进社区,提升全民食物素养;加强数据监测与科技应用,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优化;鼓励跨界协作,构建政府、企业、学界与公众共治的生态。
食物系统转型不仅是一场技术与产业的革新,更是一次文化与价值观的重塑。东方健康膳食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、人与自然的桥梁,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本土解决方案。10月15日,良食执行长侯兵表示:“良食非常希望成为一个平台把各相关方联结在一起,共同努力推动发展,重塑餐饮模式,希望这个平台能够驱动专业提升的同时创新性地去解决面临的难题。” 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冬梅 )
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